城市餐厨垃圾的高效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循环经济产业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议题。我国餐厨垃圾年产生量逐年增加,而当前餐厨垃圾的处理能力与实际产生量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非法收运、技术瓶颈与资源化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餐厨垃圾的处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及动态调控研究(S202410554302)”课题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餐厨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调控”转型。
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的核心痛点
餐厨垃圾产生量与处理能力失衡。据统计,2022年全国餐厨垃圾年产生量已突破1.2亿吨,而集中处理能力仅为7000万吨/年,缺口达41.6%。区域差异也很明显,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处理设施覆盖率超80%,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率不足20%。
实际执行与政策存在脱节。近年来,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相关政策,如《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但地方配套细则缺失,导致监管漏洞频现。以2023年某省案件为例,30%的餐厨垃圾流向非法渠道,“地沟油”产业链屡禁不止。
技术成本与效益相矛盾。现有主流技术的资源化使用率与成本效益差异显著。比如,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虽环保高效(资源化率80%―90%,碳排放20―40 kg CO₂/t),但初期投资成本高达300―400元/吨,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数字技术赋能餐厨垃圾管理动态化转型
数字技术促进餐厨垃圾管理的深刻转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一动态化转型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数据壁垒,解决餐厨垃圾管理中数据分散、系统不兼容等问题,确保技术投入能提升实质性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和成本超支。在餐厨垃圾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促进社会协同,缩小数字鸿沟,通过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整体提升餐厨垃圾管理效能。餐厨垃圾管理的数字化动态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社会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打破数据壁垒与系统孤岛。当前餐厨垃圾管理中仍存在环保、城管、交通部门数据标准不一,跨系统整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数字技术动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数据壁垒与系统孤岛成了主要的制约因素。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不互通、不共享,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决策效率和业务协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打破这些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系统间的协同运作。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制定《餐厨垃圾数据共享规范》,建立政务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可借鉴成都Galileo OS平台的多部门数据互通经验。
平衡技术成本与收益失衡。技术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平衡是数字技术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昂的技术研发和维护成本可能让企业望而却步,而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转型的风险。因此,需要合理规划技术投入,确保技术成本与预期收益相匹配,从而实现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隐私与安全风险。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在数字技术动态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居民投放行为数据可能被滥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同时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数字技术能提供保障,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并建立国家级区块链安全审计中心,可以参考成都区块链追溯系统的安全实践。
促进社会协同与缩小数字鸿沟。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接受度低,数字技术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协同与进步。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协同,推动数字技术普及,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发适老化终端(如语音交互功能),设立“数字素养提升基金”就成了关键。
数字技术赋能餐厨垃圾管理的四维实践
数字技术的介入在餐厨垃圾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正深刻变革餐厨垃圾管理方式。从源头减量开始,数据驱动的行为干预减少垃圾产生,物联网与动态调度优化收运流程,数字孪生与智能控制提升处理效率,最终,资源化市场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与价值延伸。这一系列实践不仅减轻环境负担,更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源头减量:数据驱动的行为干预。源头减量是餐厨垃圾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收集和分析餐厅、食堂等餐饮场所的厨余垃圾产生数据,可以识别出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设计并实施数据驱动的行为干预措施,如推广剩菜打包、合理点餐等,以减少餐厨垃圾的产生。此外,还可以通过智能监控和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垃圾产生量,及时提醒餐饮场所采取减量措施。
收运优化:物联网与动态调度。在餐厨垃圾的收运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和动态调度系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定位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垃圾收集车的位置、载重和运行状态等信息,可以优化收运路线和调度策略,提高收运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垃圾桶的满溢状态,及时调度空车进行更换或清理,避免垃圾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高效处理:数字孪生与智能控制。在城市餐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和资源回收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餐厨垃圾处理过程,实时监测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修复。智能控制系统则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自动调整处理设备的运行参数和工艺流程,以实现最优化的处理效果。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还可以发现潜在的资源回收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提高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资源化市场:供需匹配与价值延伸。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构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平台,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价值,为定价和交易提供依据。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还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和市场机会,进一步延伸餐厨垃圾的价值链。
数字技术通过重构“数据—决策—价值”链条,为城市餐厨垃圾管理提供了高效工具,但其成功需以制度创新破解数据壁垒,以市场机制平衡技术成本,以人文关怀弥合数字鸿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技术伦理(如AI算法公平性)与跨境标准协同(如“一带一路”认证体系),推动管理范式从“智慧化”迈向“人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