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作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昌平区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为主题,携 52 家科技领军企业与 120 项前沿成果重磅亮相,全方位展示昌平在先进能源、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实力。其中,松延动力的人形机器人 “N2” 凭借惊艳表现火出圈儿,大飞机 C929 的国产自主突破彰显科技创新实力,208 所外骨骼穿戴设备、慧兮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及美亚生物的签约合作更是成为展区焦点,为观众带来一场科技展览盛宴。
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引领科技热潮
昌平展区内,松延动力的人形机器人 “N2” 成为焦点。这台身高 1.2 米、体重仅 30 公斤的机器人采用轻量化铝合金与高强度复合材料机身,全身 18 个自由度设计(单腿 5 个、单臂 4 个),关键关节扭矩达≥150 N・m,可完成 3.5m/s 高速奔跑、单脚跳及连续后空翻等高爆发动作,空翻成功率超 90%,是全球唯一真机连续空翻的人形机器人。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亚军,“N2” 在昌平展区亮相以来便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合影,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成为科博会期间的 “网红” 产品。
中国商飞C929:昌平助力国产自主突破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宽体客机,中国商飞 C929 在昌平展区通过 1:10 比例模型及核心部件实物,生动呈现了其在复合材料、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创新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使 C929 机身重量降低 20%,燃油效率提升 15%,有效解决了航空工业长期面临的 “卡脖子” 问题。昌平区全力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并推动国产大飞机研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力昌平成为航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208 所外骨骼穿戴:军民融合赋能未来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带来的外骨骼穿戴设备成为展区亮点。该设备采用神经网络优化算法,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模块实现智能助力,能效比提升 30%。在助老助行模式下,外骨骼可减少穿戴者 30% 的步行能耗,续航时间达 8 小时。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已在边防部队测试中表现优异,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至医疗康复、应急救援等民用场景。
慧兮机器人:风电运维开启智能时代
慧兮科技展示的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在风电塔筒运维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机器人采用超高磁吸重力比技术、曲面自适应悬架技术及多机协同作业模式,可在 150 米高的风电塔筒上完成扰流条安装、焊缝检测等复杂任务,作业效率达 1-2 天/台,相比传统人工安装效率提升 5 倍以上。展会现场播放的实测视频显示,机器人在极限高空环境下精准完成扰流条定位与紧固,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慧兮科技负责人表示,这一技术已在某风电场完成实验验证,标志着风电运维正式迈入智能化时代。
美亚生物签约:生物科技产业再添新动能
在科博会期间同期举办的 2025 北京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美亚集团在京洽会签约仪式上与萨摩亚阡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领域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展开深度协作,推动生物科技在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突破。此次合作的落地,是企业自身技术优势的体现,也是区商务局长期搭建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的工作成效,通过精准对接优质企业需求,为美亚集团等区内企业争取到高规格平台展示机会,助力其与国际资源深度链接,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昌平展区:前沿科技与产业生态的完美融合
除上述亮点外,昌平展区还集中展示了脑环路起搏器、数字化全息扫频 OCT 术中导航显微镜等高端医疗器械,以及石头科技的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成果。展区特别设置的科技互动体验专区,接待参观人数超 30000 人次,观众可近距离体验脑机接口健康监测、智慧教育产品实操等前沿技术。图湃医疗展出的 “超广角全域扫频 OCT” 设备,扫描速度与成像深度全面超越进口产品,为基层医院眼科诊疗提供高效支持。开展期间,央视新闻、北京日报、中新社、凤凰网、搜狐网等 20 余家主流媒体对昌平展区进行矩阵式报道。
展会期间,昌平区科委工作人员现场为大家解析了昌平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持政策以及医药健康、能源产业等先进制造集群的创新成果和未来规划蓝图。目前,昌平区形成了总规模超 370 亿元的区级母基金群和 1400 亿元市场化基金。
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昌平正以科博会为平台,加速集聚全球科技资源,构建 “两谷一园” 产业生态。未来,昌平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